11月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造成世界水稻產量驟減,而這種糧食是全球逾半數人口的基礎食物,因此其產量驟減將嚴重影響糧食供應。
據埃菲社11月1日報道,在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中,水稻種植面積達6400萬公頃,年收成逾7億噸,其中亞洲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90%。
美國斯坦福大學地球、能源與環境科學院專家斯科特·芬多夫表示:“預計到2100年,世界人口將達100億,這意味著將有超過50億人的飲食依賴水稻,有20億人將無法獲得他們通常需要的卡路里。”
他強調:“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些挑戰,并且做好應對準備。”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未來氣候條件下的水稻生產活動后發現,到2100年,全球水稻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近40%。而氣溫上升引起的土壤變化將導致未來大米中有毒的砷的含量升至當前水平的兩倍。
研究發現,隨著溫度升高,微生物能夠更大程度地破壞土壤中砷的穩定性,從而導致稻田的水中有毒化合物的含量升高。
這些化合物一旦被吸收,就會抑制稻米吸收養分的能力并妨礙植物的生長發育,這是科學家已經觀察到的將導致水稻產量下降40%的一大因素。
盡管目前許多糧食作物中都含有少量的砷,但某些種植地區比其他地區更容易受到影響。由于氣溫上升導致土壤變化,再加上稻田的澇漬環境,會使未來作物含砷水平變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