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稻谷產量連創歷史新高,連續10年超過2億噸,供應處于歷史最好時期,確保了口糧絕對安全。雖然稻谷持續產大于需,但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支撐下,稻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成為名副其實的“壓艙石”。
一、稻米市場運行平穩,波動幅度相對較小
2012年以來,隨著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實施,我國水稻生產持續向好,產量增加,供應寬松,每年都有大量稻谷結余。但在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撐下,稻米市場運行平穩,波動幅度相對較小。這期間,在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控下,有過從2012~2015年的連續上漲,有過2017年以來的持續小幅回調,也有過2020年疫情初起時的局部搶購現象,但總體波動不大,是所有糧食品種中表現最為穩定的品種。
從2012年以來我國的稻谷生產者價格指數可以看出,我國稻谷生產者價格指數每年的波動幅度均不超過5%,遠遠小于玉米、大豆年度兩位數以上的波動,也低于小麥市場同期的波動幅度。2012年至2022年9月底,我國稻米平均價格最高與最低的波動幅度約為20%。
2020年以來,受到疫情和地緣政治影響,疊加自然災害,全球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小麥、玉米價格短期內先后出現大幅上漲,局部地區玉米價格甚至在短時間內漲了一倍,但稻米市場運行依然穩健,波動幅度不過10%左右。比如,2020年初,全國粳稻、小麥和玉米的平均收購價格分別為2599元/噸、2319元/噸、1755元/噸,2022年9月21日,三者的價格分別為2717元/噸、3051元/噸、2720元/噸,漲幅分別為4.5%、31.6%、55%。當然,這并不是小麥和玉米在這個時間段的最大波動幅度,但足以說明稻米市場運行十分穩健。
二、剖析:四大因素支撐稻米市場平穩運行
1.稻谷產量持續增加
2012年以來,通過大力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在最低收購價政策、各類直補的激勵下,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我國稻谷生產實現連年豐收,不斷刷新歷史紀錄。
2021年,我國稻谷種植面積29921千公頃,比2012年減少555千公頃,減幅1.8%;稻谷單產7113公斤/公頃,比2012年增加336公斤/公頃,增幅5%,再創歷史新高;稻谷總產量21284萬噸,比2012年增加631萬噸,增幅3.1%,再度刷新歷史紀錄。
10年來,在稻谷面積穩中略降的情況下,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和單產的提升,取得了稻谷總產量的平穩增加。同時,我國水稻的優質率也不斷提升,目前占比已超過50%。其中,2022年福建省的水稻優質率達到83%,四川省達79.3%,湖北省達78%。優質水稻種植的增加,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稻谷產量持續增加,稻谷品質持續改善,徹底改變了之前我國稻谷供求偏緊的形勢,取得了從吃不飽到14億人吃得好的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性轉變,為我國稻米市場平穩運行、避免大幅波動提供了基礎條件。
2.大米需求平穩回落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食物來源多樣化,對肉蛋奶的需求持續增加,我國人均口糧大米需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小幅下降。隨著我國人口增幅放緩,并低于人均口糧大米需求的減幅,我國大米口糧總需求也開始下降。加上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人口流動性下降,旅游和餐飲業萎縮,加上產業轉移,企業用工人數下降,沿海地區大米需求減少。好在食品工業的大米需求保持強勁增長,但難以抵消大米口糧需求的減量。
3.托市收購連續啟動
以往,我國稻米市場存在“稻谷產量提高、價格下降—稻谷生產收益降低—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稻谷供應偏緊、價格大幅上漲—種植收益向好—面積增加、產量提高、價格下降”的循環,僅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稻米市場就經歷了好幾次大幅波動,尤其是2003年下半年,由于供求偏緊,短短半年時間稻米價格就出現了翻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稻谷生產連創歷史新高,稻谷供應處于歷史最好時期,而大米需求卻逐步萎縮,每年都出現了產大于需的局面。但國家通過及時提高或降低稻谷最低收購價,使稻米價格處于相對合理的水平,并通過及時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敞開收購,使稻谷產需之間達成新的平衡,避免了稻米價格的大幅波動,有效保障了農戶收益。
2012年以來,我國在主要產區,尤其是黑龍江每年都啟動了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累計收購最低收購價稻谷超過2.3億噸,比歷史最高產量的2021年還多。通過啟動托市收購預案,在增加稻谷庫存、夯實我國糧食安全基礎的同時,避免了稻谷價格的非理性下跌,保護了農民的收益,提高了他們的種糧積極性,使稻谷生產保持了穩中有增的局面。
4.大米進口持續增加
2012年以來,在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撐下,我國稻米價格持續上漲后一直維持在相對高位平穩波動。而國際大米市場走勢相對低迷,與國內大米的價差一直較大,刺激國內大米進口增加。特別是2020年四季度以后,隨著玉米價格快速上漲,其價格迅速接近并最終超過稻谷,碎米替代玉米動力增強,我國從印度等地進口碎米大增,刺激大米進口快速增加。
2021年我國大米進口達到496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14%,其中進口碎米首次超過精米。大米出口自2018年后保持相對穩定,導致大米凈進口快速增加,2021年大米出口量為242萬噸,凈進口達254萬噸。2022年我國大米進口繼續快速增加,前8個月我國累計進口大米456萬噸,已接近2021年全年的水平,其中碎米進口282萬噸,占進口大米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到六成以上;同期大米出口量為147萬噸,凈進口大米達309萬噸,創出歷史新高。低價大米進口大量增加,不但增加了國內稻米供應,還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我國稻米市場價格。不過,碎米主要作為飼料原料,對大米口糧市場影響相對較小。
三、展望:稻米價格重心有望穩步上移
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將對我國糧食安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方針指引下,預計未來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仍可能小幅上調,稻谷總產量將保持穩中有增,供應仍將相對寬松。但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支撐下,稻米市場總體仍將保持平穩運行,價格重心有望穩步上移。
1.最低收購價調整將小步穩走
2017年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從“托市”轉為“托底”以來,經過連續小幅下調后,自2020年又開始呈小幅上漲趨勢,主要是受疫情及地緣政治影響,全球糧食危機日益嚴重。目前,202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已公布,較上年提高0.02元/斤,預計2023年稻谷最低收購價上調的概率非常大。
后期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不太可能回到2017年之前的狀態,使最低收購價成為市場最高價,但可能會比“托底”價略高,總體可能按照小步慢調的原則,使農戶種植水稻按最低收購價出售能實現保本微利,讓農民種田不吃虧,保持種糧積極性,又避免最低收購價稻谷收購量過大,增加財政壓力。
2.稻谷產量將繼續保持穩中有增
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后,進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抓糧食安全的積極性。作為第一口糧的稻谷,預計未來種植面積將保持總體穩定,不會出現大幅減少的局面。而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優質高產種子的培育,通過提升耕種收機械化率,預計我國稻谷單產仍將持續增加,后期我國稻谷總產量也將穩步增長。若按照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稻谷單產增產水平推測,預計“十四五”后期,我國稻谷產量有望達到2.2億噸以上。
3.預計后期大米進口或將下降
由于當前稻谷比價在主要糧食品種中較低,預計后期全球糧食比價可能會有所調整,種植結構也會有所變化,其中國際大米走勢較弱、比價偏低,后期種植面積可能下降,價格也將逐步向歷史比價的均值回歸,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預計國內外大米價差將縮減,后期我國大米進口成本將增加,碎米替代玉米的動力將下降,預計后期我國大米進口將會下降,大米出口反而可能面臨機遇,大米凈進口將從2022年的高位出現較大幅度回落。若玉米價格下跌幅度過大,則我國碎米進口將迅速降低,大米進口很可能降至300萬噸左右。
4.稻谷托市收購將保持適當水平
雖然最低收購價稻谷競價銷售成交不理想,超期儲存稻谷數量龐大,為減輕倉儲壓力,國家啟動了定向銷售政策,銷售情況較好,庫存去化進度較快。2022年1~9月,最低收購價稻谷累計成交63.4萬噸,而超期儲存稻谷定向銷售實際成交達到2813萬噸。隨著定向稻谷銷售持續進行,我國最低收購價稻谷庫存下降較快,減輕了稻谷庫存壓力,為后期增加收購提供了可能。同時,保持一定量的最低收購價稻谷庫存,對于調控市場、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由于后期我國稻谷產量可能穩步增加,產大于需的局面仍將在一段時期內存在,也需要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來穩定市場,不過預計今年最低收購價稻谷收購量可能會少于上年。在最低收購價小幅上調、大米進口和凈進口可能下降的情況下,預計后期最低收購價稻谷收購量可能高于2022年水平。而通過定向銷售方式,我國最低收購價稻谷庫存保管期限將控制在4年內,預計庫存量難以超越2019年以前的水平,加上龐大的儲備庫存,我國稻谷庫存足以應付任何困難。
5.稻米市場重心或將穩步上移
由于當前稻米市場供應相對寬松,加上全球大米庫存較高,國內稻米價格沒有大幅上漲的基礎,但在最低收購價支持下,下方支撐有力。隨著后期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可能穩步小幅上調,將帶動國內稻米市場重心穩步抬高,而稻谷和大米、南方和北方、粳米和秈米將因產情不同而出現不同走勢,但總體波動幅度預計不會太大。